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更高层次的追求。古董逐渐被推向顶流。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鉴宝节目,因此也产生了一些关于鉴宝的网络梗。最经常听到的就是:“这位藏友,你这个可不能带”“不上交可有的判头了”等等这些搞怪的话。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因为鉴宝,最后被送进警察局的。一位盗墓贼挖出稀世珍宝,不幸的是一直被鉴定是赝品。

这就让盗墓贼有点崩溃了,不过在后来,他遇到了一位很识货的专家。正当他以为自己马上就会成为暴发户的时候,和专家一起来的还有警察和一双手铐。

在2011年的某一天,一位姓程的男子带着自己的藏品去参加北京的某一知名拍卖会,因为他想要靠这件宝物发家致富。在经过多次询问打听之后,男子找到了一位比较懂行的专家。但是专家只是随便看了一眼他的宝物,就很直接地说道:“你这是赝品,不用鉴定!”

其实这位姓程的男子带来的宝物是17卷宋代古籍,因为他带来的这份古籍看上去有点完好无损,所以让人第一眼就觉得不是真品。所以当专家看到之后,就很果断地告诉程某你这是赝品,这是哪个造假商做出来的,以后不要拿出来骗人了,随便一个三岁小孩都知道是假的。专家嘲笑男子如果想要骗钱就多去下点功夫,你这样的17卷宋代古籍,但凡脑子正常都不会看上这件作品的。男子听到专家这么说,虽然心里很不舒服,但是他知道这些古籍的真正由来,所以不在意别人说是假的。

在程某看来是这位专家不识货,所以就想再去找找别的专家看看。但是万万没有想到,男子辛辛苦苦跑遍了整个北京城,所有找过的专家都说他这个是赝品。因为如果它们是真的宋代古籍,保留到现在的话,至少表面上看不会这么新,最重要的是不会保存这么完整。男子不禁感叹:这些“专家”怎么都这么眼拙呢?这份古籍的真正价值怎么就看不出来呢?

正当男子发愁怎么出手的时候,一位喜爱收藏的马先生看上了这份17卷宋代古籍,并且想要入手的心情很急切。马先生觉得这份古籍虽然说看上去是有点新,但是里面的内容还是比较少见的。如果真的想要造假,一般人是造不出来的,所以就想买回去收藏起来。
男子看到马先生这么想要,自己也着急出手,所以在价钱上面也没有计较太多,最后两个人协商之后,以120万的价格成交了,他们现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但是好景不长,男子得来的钱还没有消费完,这位马先生就带着古籍回来了,坚决要退货,很肯定地说这份宋代古籍是假的。原来马先生回到家之后,就去找了一位书画方面很有经验的专家帮忙鉴定一下,当然这位专家的结论和之前是一样的,给马先生的建议是不要购买,因为这份17卷宋代古籍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听完专家的建议之后,马先生就赶忙回来找男子退货。

遇到这种情况,男子也是无可奈何,很乐意地把钱退给了马先生。因为之前自己已经花了一部分钱,所以就退回了13卷宋代古籍,剩下4卷只能暂时抵押在马先生那里了,等到以后有钱了再换回来。男子看着退回来的13卷古籍,每天都是愁眉不展的,毕竟这些真的不是他们口中的赝品。
原来这17卷宋代古籍是男子和他的几个朋友之前辛辛苦苦从古墓里挖盗出来的。他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专家都看不来他们的真正价值在哪?难道就因为略显新就否定它们是真品吗?

男子并没有因为专家们的否定就此放弃,于是便把这些古籍的照片都放到了网上,希望能够找到真正识货的人,还可以看看大家都有什么看法。后来这些照片被武义县博物馆的馆长董三军看到了。董三军还特意去研究了一下古籍的内容,于是就发现事情好像并不是那么简单,像这样的东西一般造假人是做不出来的。
古籍上记载的内容是南宋时期一位武义县官员徐谓礼,从政三十多年的仕宦经历,上面描述的大大小小的事件都和相关历史吻合。包括一些官员的名称都被记录的很清楚,对经历的时间也描述的很详细。甚至在上面记载的一些内容都没有历史文献可查,如果说真的是造假有点不太可能。

因为对于这件事董三军一直都有疑惑,所以便通知了警方介入,想要彻底查一下这个宋代古籍。最后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取证,警察确定了这男子盗墓属实, 于是便将男子和他的朋友一起带进了警察局。经过一番折腾之后,男子手上的13卷古籍和马先生手上的4卷古籍都被及时追回来,避免了文物流失这样的事情发生。
其实这17卷宋代古籍之所以会保存得这么完整,主要是因为徐谓礼是一个比较爱惜自己东西的人。在自己将要离开人世的时候,还不忘嘱咐家人一定要好好包装,然后把它们放在墓穴中。因为这些古籍都是经过封蜡、宣纸等多层的保护,再加上他的墓穴里面也比较干燥,所以这些古籍才会像新的一样。

当时的文物工作者知道了关于这件宝物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都有点后背发凉,专家有时候不识货未必是一件坏事!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公众号:李佰秒 微信:3219087951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ljqsb.cn/2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