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刘锰读书 公众号
上周,刘老师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话:“本次工作任务,我们面临疫情肆虐、工作量大、业务不精、人手不够等诸多困难。
但是,困难是弱者的坟场,却是强者进步的阶梯。圆满完成任务,我们一定可以”。
这是上周启动的一个工作项目,做培训时我鼓励同事们说的话。
其实这段话并不完整,之前的部分是这样说的:
“如果说,2020年的昆明项目组是对分支机构检查的王牌,那么,此时此刻在座各位,就是有史以来对总部机关检查的精锐……”。
朋友们肯定会很好奇:“那后来了呢,刘老师,你们的项目做完没,结果怎样……”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用一句英文来回应:“Quite perfect”。
并且,我还想说:“这是我收获最大的一次工作经历,学到了很多东西,我由衷地感到喜悦、激动和充实……”。
相信项目组的绝大多数同事,与我的感受是一样一样的。
对于如何干好工作,记得樊登老师曾表达过的一个观点:只要准备充分,措施得当,执行到位,工作的结果都差不到哪儿。
当然,以上三点都要靠人才能做到,所以,最最关键的,是项目组的成员一定要靠谱,这是确保工作有好结果的基础和前提。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是“靠谱”呢?
为此,我仔细梳理了数年来,与我一起参加项目工作的同事,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在工作结束以后,主动请缨下一次还想来参加的,他们在工作期间表现得相当优秀且能力突出,往往也是其所在单位的骨干。
另一类是在工作结束以后,再也不愿意来参加的。他们在工作期间基本没有什么掌获,其所在单位对他们的评价往往也不高。
于是,一直以来,我都很奇怪,并且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对同样一件事情,人们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呢?
直到最近,我读了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著作《终身成长》以后,才把以上问题彻底搞明白了。
简单一点儿说,造成人们不同选择的最根本原因,是人们所拥有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
总的说来,思维方式可分为两种: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把困难当作一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问题,并且非常享受这一过程。
著名作家胡适有一句名言:“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所描述的就是成长型思维者的状态。
而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则会把困难当作自己无能的证明而选择逃避,他们更倾向于,做那些自己已经驾轻就熟的事情。
前段时间,我在公众号文章里分享过“熵增”定理:任何系统,如果持续没有新的信息输入,均会加速趋向“衰减”、“消亡”或“圆寂”。
火堆不添加柴火,很快就会熄灭;
池塘不引入活水,马上面临干涸;
不学习新知识,人的大脑会萎缩,会越来越笨……
按照这个定理,与成长型思维者相比,固定型思维者持续输入的新信息会少得可怜。
长此以往,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这样拉开了。
当然,这两种思维方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道理已经很清楚了,面对困难如何选择,基本取决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朋友们究竟要如何选,就由你自己决定吧。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公众号:李佰秒 微信:3219087951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ljqsb.cn/24655.html